11步教你學會模具設計CAD排位
一、3D圖轉2D圖紙
1.產品圖的正面、反面、側面,3D視意圖正反面,這五張圖是必不可少的。
2.產品上面有斜頂或者滑塊結構時,需要做剖視圖。
二、排組立圖的步驟
1、把產品的3D圖文件轉到2D圖檔上,需將倒勾或有機構處做剖面,要注意比例問題。(1:1比例);
2、轉到2D圖文件上的產品圖要加縮水和鏡像。注意:完成以上兩步驟后必須檢查,可以測量產品在加縮水前后的同一地方,來檢查縮水加的是否正確;
3、排組立前要定成品基準線。即把產品上boss或大平面等易找到的特征定X,Y,Z三軸,特征的尋找需盡量接近于成品中心,若是兩上下蓋相配合,基準則盡量為同一點。成品基準線相對模具中心要為整數;
4、依照成品基準線把模仁排出來。 步驟與表示重點:
5、刪除成品上的虛線;
6、如側視圖為剖面要將側視圖的實線改為虛線,僅留剖面處為實線;
二、排位
1. 成品在內模的排位應以最佳效果情勢排放位置,要思量入水標位置和分型面因素。要與成品的外形大小、深度成比例。
2. 成品到精框邊的間隔:
A)小件的成品:間隔為25mm—30mm之間,成品之間為15mm—20mm,如鑲件有則為塑膠原料25mm左右,成品間有流道的最少要15mm;
B)大件的成品:距邊為35—50mm,有鑲件最小為35mm,如1件鋼件出多件流產物,則其之間的間隔應12—15mm左右。成品長度在200mm以上,寬度在150mm以上其產物距邊應不少于35mm。
3. 成品排位時選擇基準的原則:
A)優先選取具明顯特徵(如柱位、碰形成空洞、骨位中)的部門分中。
B)若選取PRO/E 3D基準時,要注明CSO或CSI或DTM的名字。
C)形狀特別,難于確定基準的成品,要與CAM會商再確定其基準。
D)成品基準與模胚中心肯定是要為整數,并在示明尺寸時于數碼上加方框以示區別。
4. 排位時確定內模精框X、Y坐標方向的原則:若內模精框長寬尺寸差明顯,必須取較長一方之方向為X軸方向放置模胚排位,以共同工場機床加工方向,減少墮落概率。
三、模胚
1.根據模仁大小確認模架 ,盡量采用尺度模胚(LKM尺度或鴻豐尺度)。
2.優先選用工字模架。
3.當注塑機不允許的情況下,可以改成直身模具,再在A板與模腳上面開碼模槽,
4. 注意碼模槽高度和寬度根據公司的注塑機常規標準來做。
四、產品結構。
1.根據產品結構進行畫滑塊結構。
2.接著畫斜頂結構。
3.滑塊中心距與模架中心距都要取整數。
4.斜頂的定位面需要取整數、
五、鑲件與流道
1.確認產品的鑲件區域。
2.進膠位置的確認。
六、水路
1.先畫前模水路,如果是簡單的結構情況下,直接鏡像前模水路到后模上面。
2.開始畫后模水路。
3.前后水路,模仁上與模架上都要取整數。
七、頂針
1.開始設計頂針,頂針位置與模架中心都要取整數。
2.確保頂出力平衡,確保頂針中心距控制在頂針直徑的6~8倍左右,取整數。
3.當頂針小于2.5mm時,需要做雙節頂針,頂針板上面需加EGP導柱。
4.當有司筒針的情況下,頂針板上面也要追加EGP導柱。
八、模具定位系統設計
1.A/B板上面的零度定位。
2.前后模仁追加螺絲。
九、細節注意
1. A板與B板離隙為1.0mm
2.回針高度要與A板面貼平。
3.模架上的吊???。
4. 每個模具之間都需要撬模角,大小根據模架來定。
5. 模胚上所有運水出進口需標注 IN1--OUT1等。
6、KO孔一般放在模具的正中,常規直徑40MM,大型模架可以具體根據公司注塑機來設 計。
7、支撐柱應盡量靠近注塑壓力大的區域擺放,盡量要均勻,且尺寸盡量做大。要注意不能和頂針,斜銷等機構干涉。
8、當模具天地側長度超過350mm時,頂針板需要追加螺絲
9.垃圾釘擺放,盡量放在頂針的下面,中心距控制在100~150MM以內。
10、三板模中的小拉桿的放置位置在模具的左右側。小拉桿行程的計算為料骨總長度加上15-20mm。
十、尺寸標注:
1.模架的長X寬X高。
2.每塊模板的厚度。
3.頂針的總長度。
4.回針的總長度。
5.進膠點的局部放大。
6.特殊結構的局部放大。
7.前后模仁長X寬X高。
8.前后模板水路的尺寸。
十一、審圖時要注意以下幾點:
1、檢查組立圖是否有機構干涉。
2、檢查模仁,模板等零件是否少尺寸。
3、檢查相配合零件的配合尺寸。